留学文书自荐书代写
留学硕士论文代写
SCI期刊ISTP期刊EI论文代写
留学申请推荐信个人陈述代写
留学研究计划书代写
留学论文作业代写修改
英语 English
日语 日本語
韩语한국의
法语 Français
德语 Deutsch
俄语 Pусский
西语 Español
意语 Italiano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韩语论文 ·德语论文
·法语论文 ·俄语论文

名称:智尚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5885119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网址:www.zsfy.org
E-Mail:cjpdd@vip.163.com

商务QQ:875870576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隐藏文章
动词GO语义延伸的认知研究
添加时间: 2011-1-28 21:47:29 来源: 作者: 点击数:6347

 

摘要: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隐喻和转喻是语义延伸的两种主要方式。本文主要探讨移动动词go身体运动语义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延伸,并分析了其隐喻和转喻扩展的过程和动因。

关键词:移动动词go;隐喻;转喻;语义延伸

 

I. 引言

一词多义是语言词汇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根据其历史演变,义可分为本义和延伸义。前者指的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来说是具体的,人类最初认识事物的意义;后者指的是从原义派生出的词义。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对变幻莫测的真实世界的描述是以隐喻的语言形式体现的,这些语言现象可归纳在意象图式中。Leech(1981:318)认为义延伸主要是通过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方式来实现的。本文主要通过对go一词多义进行认知分析,探究其由移动动词向“将来”标记语和转述动词的隐喻和转喻语义延伸及其语义延伸的动因。

 

II. 隐喻、转喻与语义延伸

隐喻是人类以一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是跨域间的推理过程和从一个域向另一个域的有系统的映射过程。映射过程由事物间的相似和象似关系激活。隐喻的投射通常从基本、具体的意义向抽象的意义转移。(Lakoff & Johnson 1980)根据隐喻的映射关系,Hopper & Traugott(1993)提出了“心智为身体”(mind-as-body)类隐喻,如:

(1)I see/grasp the point of your argument.

句中的seegrasp为相对具体的概念,它们被用来表达相对抽象的概念knowunderstand人类认知来说,身体经验比心理状态概念要具体基本。因而see/grasp可以成为know/understand词汇(source of vocabulary)当然这里涉及到隐喻映射过程中的意象图式,即具体的源概念映射抽象的概念。(Sweetser, 1988)为了能概括什么是较具体的或的概念基本和抽象的概念以及隐喻映射的方向性,Heine et al. (1991)提出以下基本范畴等级:

(PERSON)>物体(OBJECT)>过程(PROCESS)>空间(SPACE)>时间(TIME)>特性(QUALITY)

基于人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认为,在上面的等级序列中,左边的范畴比右边的范畴要相对基本和具体。因此,左边的范畴可以充当右边范畴的隐喻载体(vehicle)。这样,根据这个最基本的趋向,我们隐喻性地以较具体和高度结构化的经验系统映射理解相对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一般来说,隐喻是引起语义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词汇语法化过程中,隐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raugott(1988:406)认为,所谓语法化的现象就是词汇义项(lexical items)获取一个新的语法,词素和句法形式(grammatical, morpho-syntactic forms)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单一方向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语义变化通常是符合范畴等级的。Heine et al. (1991:161)根据范畴隐喻“空间是物体”(SPACE IS AN OBJECT) 和“时间是空间”(TIME IS SPACE),讨论了身体部位名词扩展指称位置;空间词扩展指称时间。例如:

(2) He bounced them out on their behinds.

(3) He is behind the building.

句(2)中的身体名词behind意思为back(背),通过隐喻扩展为句(3)的空间名词behind(在……之后),而后又扩展指称“时间”,意思为after(落后于,在……后),如句(4):

(4) We are behind in paying our bills. (Hopper & Traugott, 1993:79)

这些变化都是与上面的范畴等级相一致的,OBJECT到SPACE再到TIME。

为了进一步归纳他们观察到的语义变化,Traugott & Konig(1991)提出下面三种语义-语用变化(semantic-pragmatic tendency)

向I: 基于外在描述情境的意义>基于内在(评价/感知/认知)情境的意义;

向II:基于描述的外在或内在情境的意义>基于上下文情境的意义;

向III:取决于说话者的主观信念、状态或对情境的态度的意义。

向I和II归纳了意义隐喻变化的倾向。在隐喻变化中,我们用另一个上下文情境中没有出现的事物来描述一个较复杂的事物。这涉及基于外在描述情境的意义向基于内在评价、感知、认知情境和基于上下文情境意义的转换。而向III是意义的转喻变化。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所涉及的是一种接近/邻近”(contiguity)关系。转喻也是基于人们的基本经验,其实质是概念性的(conceptual),是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是相近或相关联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赵艳芳 2001:116)因此,转喻变化包括以上下文情境中出现的一意义来具体描述另一意义。可见,向III归纳了意义的转喻变化是基于主观信念-状态或对情境态度的意义的转换

从根本上说,语义变化的原则可以用来探究具体概念用作抽象概念,以的方式实现新奇的功能。(Traugott 1988:212)籍此,大体上来说,语义变化,当然包括语法化,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语法化是认知过程的结果,问题-解决是其主要目标,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概念化地用一事物描述另一事物。这种功能不局限于语法化,而是隐喻的主要特征。(Heine et al. 1991:151)

具体来说,隐喻解决了表征问题,而转喻解决了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交际中提供信息和关联性的问题。此外,Hopper & Traugott(1993:97)认为“录属于语法化的词汇含义相当笼统(general)”,因而“语法化的词汇义项是典型的‘基本词汇’”。比如,在词汇中语法化的动词常常是纵坐标 (superordinate)的词语,如:saymovego;而不是具体的词语,如:whisperassertwrithe。下面我们具体讨论其中一个基本词汇go的语义延伸。

 

III. go由移动动词向“将来”标记语的语义延伸

正如上文提到,在语法化过程中,空间-时间隐喻是我们熟知的,典型的隐喻语义延伸的例子。请看下面两例:

(5) My mother goes to the library every day.

(6) I am going to visit my parents tomorrow.

go在句(5)中表移动,是谓语动词,而在句(6)中充当助动词,表示不久的将来,是将来时间标记语。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该含义是由句(5)较具体的空间域演化成较抽象的时间域。Sweetser(1988)详细论述了go一词多义的这两种用法的隐喻映射,即由身体移动映射“将来”。根据Lakoff的说法:隐喻映射内在地将源域意象图式的拓扑结构(topological structure)投射到目标域结构,Sweetser认为,go在表将来时,其意象图式结构保存在从身体移动到表将来的隐喻映射中。图1是go作为移动动词的意象图式,一个沿线性路径的运动,从邻近自我的邻近源到终点目标。

 


 

 

 



自我(Ego)    邻近源(Proximal Source)     终点目标(Distal Goal)

图1 go的意象图式 (引自Sweetser 1988:391)

由此可见,动词go的移动在空间上是由邻近源到终点目标。该图式体现了其go基本含义,亦即,任何背离说话人所在的方位移动的动作。由此,我们可以类推go可以与时间从现在到将来的移动相关联。我们go的身体运动图式抽象出意象图式的拓扑结构,并将其映射“将来”时间域。据此,以沿线性路径的运动的go的语义就隐喻地建构并延伸至时间语义域,其语义是独立于go与“将来”之间的更为独特的语义关联。(Sweetser 1988:392)这样,go隐喻映射“将来”就将内在的运动图式结构转移到时间图式结构Sweester(ibid)认为,在这个语义发展过程中,尽管go某些原先相对具体的意义,即身体运动和方向性意义,在映射中消失,但新添了一些较抽象和基于说话者的意义,即将来的预测或基于说话者时间意图。因此,我们“把较具体、表空间域意义中嵌入的意象图式替换成较抽象和可能较主观意义中嵌入的意象图式。”(ibid:392)

go作为“将来”标记语的语法化过程包括结构的调整和语义转换。(Hopper & Traugott 1993)我们注意到,go由移动动词转换成“将来”标记语的语义是由例(7)的结构再分析到例(8)的重新分解:

(7) [I am going [to marry Bill] ].

(8) [I am going to marry Bill].

句(7)是一个有自己非谓语动词补语的目的明确,指向性鲜明的句法结构,其中移动动词be going to 是由[主动词+进行体+表目的介词短语]组成。再如例(9):[I am leaving [to marry Bill]]是同样的结构。而例(8),be going to是助动词, go的语义演化成将来时态标记语,这是在例(7)新分解的基础上得出的。这样,go的语义就由移动动词转换“将来”时间标记语。这种转换还包括时态的变化,即由进行体变成将来体。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8)中的 be going to就需要音位缩减,因为goingto之间没有了短语括号。be going to 的三个音素可以缩减为例(10)中的gonna

(10) I’m gonna marry Bill.

 

IV.  go由移动动词语义至延伸转述动词

4.1  go的转述用法

在英语口语中,我们注意到“go”作为转述动词的用法相当普遍,并与转述动词“say”交替出现,如:

(11) You know, of course its this long drive, so I-I probably look liketotal hell, and she goes, Oh, um, I was just getting some lemons. And I said, oh yeah? Who are you? And she goes, Oh, I’m your next door neighbor. No she said-First she said, Kenneth said I could have some.

(CSAE:CONCEPT)*

在自然会话和叙述文体中,我们运用三个转述动词—go saybe like进行话语转述go是继say之后,位列第二的转述动词,最后是be like。(Ferrara & Bell 1995; Sakita 2000)say表显性言语行为,如(12):

I swear she said that。(Romaine & Lange 1991:238)

be like则引出叙述者的内心独白、心理状态和实际言语(Sakita 2000),如:

(13) And I feel so much better, I’m like, “I cant believe I did that. What a dummy. What a fool that I would thing those things.              (CSAE:FEAR)

go通常具有“途径暗示”(channel cue)功能(Romaine & Lange 1991:24),并可以引出声音或拟声表达以及话语,如:

(14) The bell goes,dingdong.

(15) Cows go, moo.

(16) She goes, Oh, I am sorry.

从这个意义上说,go可以解释为makes the sound of(发出声音)(Butters 1980),而声音的效果不能直接转述,因此go仅限于直接转述甚至用来引出话语,它也只能转述直接话语

(17) So John goes, Thats what I mean.

(18) *So John goes that thats what he means  (Schourup 1982:148)

此外,go还可以引出身体动作,手势和姿态的模仿:

                         *(CSAE为美国加利福利亚圣巴巴拉大学口语语料库,斜体为作者所加

(19) And then Louis goes [the speaker shrugs his shoulders].  (Butters 1980:305)

可见,转述动词gosay意义广泛得多。

4.2 转述动词go的语义隐喻和转喻延伸的过程和动因

那么移动动词go语义向转述动词延伸的动因是什么?正如我们在3节中提到,移动动词go主要表向和向前的移动。它的意象图式包括从邻近自我的邻近源向终点目标的运动。既然说话是一个从说话者向听话者投射的行为,那么从空间运动到口述行为(vocal act)可能存在一个隐喻映射。而我们假设移动动词go的意象图式结构在隐喻映射中得到了保存,因为空间运动遵循物理路径而口述行为遵循心智路径。但如果我们假设存在一个由移动动词向转述动词的直接隐喻映射,那么问题是,试比较下面两句

(20) Sorry, I’ve got to go now.

(21) She goes, “I dont know.

(20)是主语“I”在空间上从邻近源到终点目标的移动,而(21)移动的不是主语she却是她的话语(her utterance)。因此,在这样的语义延伸中,我们认为存在一个附加的转喻扩展。此外,如4.1节所述,与转述动词say相比,go的意义更广。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go的隐喻和转喻扩展过程和动因。

我们在上节讨论了go有“发出声音”的意思,而且可以含概所有不同的声音,如动物的声音、人类的言语、乐器的声音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声音是看不见的运动,但在物理上声音从来源向目标传递,并且我们对声音运动的感知主要依赖于心智路径而不是物理路径。因此,这种感知更主观、更抽象。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类推将图1表征的移动动词go的意象图式投射到声音的运动,go原先相对具体的意义——身体运动意义在此投射中消失,而是嵌入一个更抽象和更主观的认知域。我们把隐喻的抽象化理解成较抽象的内容与较具体的内容通过跨概念域映射而相关,并且后者为前者构了隐喻载体(vehicle)。(Hopper 1991:157)这样,在隐喻抽象化中的载体和话题 (vehicle and topic metaphorical abstraction) 框架内,go由移动动词向转述动词的隐喻映射,身体运动被当作隐喻载体来表达非身体、心智的过程,亦即,(可见的、确实的)身体运动→非身体的、心智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移动动词go的主语通常是实际运动的人或物体。例(21)的主语是从一地向另一地移动的car;例(22)的主语是走向图书馆的my mother

(21) The car goes very fast.

(22) My mother goes to the library every day.

因此,隐喻映射可能首先产生下列例句中的(a)句:

(23) (a)?The sound of the bell goes, dingdong.

(b) The bell goes, dingdong.

(24) (a)?The note of the cat goes, meow.

(b) The cat goes, meow.

然而,我们更多地用(b)句而不是(a)句。因为这样的语义延伸涉及到的是转喻扩展,即发出声音的人或物指称声音本身。尤其像句(24),句子主语由无生命的转向有生命的,这是一个通过转喻扩展的自然修正

go的语义由身体运动延伸到声音运动go的模仿用法就十分普遍,尤其是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外界的声响

(25) Cows go, moo.

(26) Dogs go, bow wow.

(27) Cocks go, cock-a-doodle-do.

(28) Patter, patter, goes the rain.

(29) Bang went the rifle.

Butters(1980)指出,go是一个传统的转述动词,人们告诉儿童go可以模仿动物发出的声音。一旦go的身体运动映射动物声音的模仿,也就是传统修辞学中的拟物,如例(28),我们自然把动物声音当作实际话语。于是动物也可以说话

(30) This little pig went, Wee, wee, wee! I want some!      (Butters 1980:306)

当然,go的模仿用法也包括模仿人类的话语,如:

(31) So, Mon said, you know, she goes, when can I see you.”…Or-So Mom said, well my next free day is like October fourth.

(30) And he goes, So you are married. And I said, yeah I am married.      (CSAE:CUZ)

我们知道,人类的言语行为通常是由一些非言语行为伴随的,如身体动作、手势和姿势,这样go还可以转述和话语一起出现的身体动作等非言语行为,例如:

(33) then theyre like, What are we gonna learn today. See I am originally a PE teacher, but, I guess I can teach math? You know, you come in with that attitude, and they go, (THUMP)Ive always wanted to teach math. Now, what are we on?  (CSAE: MONSTER)

(34) He come to my show in- and on one of this television programs he did a sound effect that I think he really liked because it was a door opening scene where I go, “…, with the mike. And he did the same thing. Hes trying to escape. And theres a sequence where he opens a hidden door, and when he did this, he went, “…, you know. Uh-oh, you stole that one from me, you know. And when I met him again, I asked about it, and he said, Well, thanks a lot. I’ll give you one,”…   (CSAE: MONSTER)

这里的go不转述任何声音,只转述身体动作。这些言外信息是沿着心智路径传递的。由此可见,go转述的信息既可以是言语的也可以是非言语的,而且转述的可以是一连串信息。

我们在2节中到,隐喻是一种问题-解决策略。这样的策略能帮助我们理解或描述就具体的概念域而言的较抽象的概念或概念域。那么,go的语义向转述动词延伸的根本动因是什么,或者说这样的语义延伸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转述动物的声音我们需要一个比say意义更广的转述动词,因为say只局限于转述人类的话语;我们转述声音或噪音甚至是身体动作我们同样需要一个意义更广的动词。尽管我们可以用许多不同的动词,间接地描述声音或身体动作,如

(35) Cows bellow.

(36) Dogs bark.

(37) Cock crow.

但在叙述中,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我们就必须直接转述这些动作和声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而不是创造一个新单词,而是运用隐喻映射,并使用现存的更具体的单词。这个单词可以映射把信息向外传递的认知域。

正如上文所述,人们告诉儿童,用go可以转述动物的声音和身体动作,是因为在人类认知发展的连续体中,空间概念较早形成(赵艳芳 2001:48),再把语言发展和儿童先学会表示空间的概念联系起来,这样我们从基本词汇中选取一个纵坐标上的词语来表达多种概念。这看来是合理的,否则会给儿童增加繁重的认知负担。所以我们就习惯于用“go”直接转述这些动物的声音,如例 (27)、(28)和(29);而不是用不同动词来描述动物的声音,如例(35)、(36)和(37)。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移动动词go很完美地解决了上面的问题。作为一个基本词汇,它在隐喻扩展中充当了一个源域概念。我们已经注意到,源结构(source structure),包括源概念和源命题指的是人类的基本行为,而这些行为是根植于人类邻近的环境中。人类行为为人类的方向提供了具体的唤起相关联结的参照点(reference points),并被用来理解不太具体的抽象概念。(Heine et al. 1991:152)源结构是典型话语情境(情境中有非常笼统且不具体的内容)中最基本的成分。(ibid:151)既然源概念包括人类最为基本的运动行为,如:go, come, leave或者arrive(ibid:153),它们是人类认知的基础并容易处理,那么儿童来说,它们也是容易习得的。这样源概念就被编码成与基本词汇有许多共同之处的词汇。

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言语交流时,我们注意到,言语交流隐喻建构实际上是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信息传输的空间路径。信息不管是言语的还是非言语的,或者动作的主语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言语交流涉及从一个参与者到另一个参与者的指导的活动(Sweetser 1988:398),因此源域的抽象化的图式,即身体动作,很好地保存在目标域——言语行为中同时出现了常见的语义延伸现象,即抽象化伴随着词汇某些原义的消失,亦即,目标域意义被添加到动词go的意义中,且抽象图式从源域迁移到目标域因此,go就失去了身体运动意义而获得一个信息由心智路径传输的意义。语义延伸过程中也包括主观化(Langacker 1998,1999),从相对客观的运动结构向较抽象和较主观的运动结构转换。当运动构建的客观基础消失,并由说话者的心智路径中的主观结构所代替,一个基于说话者的新意义就产生了。

 

V. 结语

本文通过对动词go语义延伸的认知分析,探究了理解具体概念而言的抽象概念的创造性认知过程。动词go的语义延伸证实了人类的认知原则:在遵循语义延伸的单一方向性基础上,传统方式可以进行创新运用;词汇向抽象域的延伸由于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性映射。意象图式为隐喻映射提供了依据和途径因此,从认知角度分析一词多义现象对揭示语言运作本质、特征以及对语言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Butters, R. R. Narrative go say[J].  American Speech, 1980,55(4):304-307

[2]Ferrara, K. and B. Barbara. Socio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discourse function of constructed dialogue introducers: The case of be + like[J]. American Speech, 1995,70(3):265-290

[3]Heine, B. U. And H. Friederike. From cognition to grammar----Evidence from African Languages[A]. In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Vol.1: 149-187.

[4]Hopper, P. J. and E. C. Traugott. Grammaticaliza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5]Lakoff, G. and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6]Langacker, R. W. On subjectification and grammaticalization[A]. In Jean-Pierre Koenig (ed.), Discourse and Cognition[C]. Bridging the Gap, 1998:71-89.

[7]Langacker, R. W. Grammar and Conceptualization[M]. Berlin/New York: Mouton be Gruyter. 1999.

[8]Leech, G. Semantic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1.

[9]Romaine, S. and D. Lange. The use of like as a marker of reported speech and thought: A case of grammaticalzation in progress[J]. American Speech, 1991,66(3):227-279

[10]Sakita, T. I. Like in discourse: Its functions and grammaticalization[J]. Papers in Linguistic Science 6, 2000.

[11]Schourup, L. C. Quoting with go say[J].  American Speech,1982,57(20:148-149.

[12]Sweester, E.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emantic bleaching[A]. Pre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88:389-405.

[13]Traugott, E. C. Pragmatic strengthening and grammaticalization[A]. Preceedings of the Fourteen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C].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1998:406-416.

[14]Traugott, E. C. and Ekkehard Konig. The semantics-pragmatics of grammaticalization.[A] In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and Bernd Heine (eds.)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C]. Amer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91, Vol. 1:189-218.

[15]李英 文旭 从“头”认知——转喻,隐喻与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 外语教学, 2006(5):1-5

[16]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the Semantic Extension of Go

Abstract: Polysemy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vocabulary of a language. Metaphor and Metonymy are two major types of semantic extension.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semantic extensions of go, one from a motion verb to a future marker, another from a motion verb to a quotative verb. At the same time, both the process and the motivation of its metaphorical and metonymic extensio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motion verb go; metaphor; metonymy; semantic extension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智尚代写联盟 电话:0760-86388801 客服QQ:875870576
地址: 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皖ICP备12010335号-7
  • 論文作成開始報告書
  • 西语作业代写PLANIFICACI&
  • 西班牙语作业代写PLANIFICAC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指南
  • Reason for applica
  • 日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代写
  • 翻译硕士(英语笔译及英语口译)学位论
  •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 文学翻译新观念
  • 找人代写硕士论文,要求写手至少硕士学
  • 重复提取促进长期记忆保持和意义学习的
  • 艺术院校内容依托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 基于概念场的认知框架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 多元回归统计建模在语料库语言学中近义
  • paper6工作室专注留学生论文代写
  • 德语医学论文标题汉译的编辑加工
  • 高职韩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
  • develop communicat
  • VICTORIA UNIVERSIT
  • 日本地址电话
  • 英语动词现在时与将来时呼应的认知解读
  • 核心素养与英语课堂教学
  • 新国标下商务英语精读内容与语言融合型
  • 语言生态学视阈下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 应用技术型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圣诞节西班牙语
  •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递进式大学英语
  • MOOC对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效能研究
  • 西班牙语论文代写
  • 实习报告写作要求规范细则
  • 茶本体的开发,实现和评估
  • Anaylse des Leben
  • um Material,was ge
  • TEXTOS WEB ACOCEX
  • praktische WurzelS
  • FAQ vom Würzelschn
  • 中国饮食文化法国饮食文化
  • 中国春节特色法国圣诞节
  • 英韩翻译案例
  • 中国自動車産業の現状と課題 -環境保
  • 战争的结构
  • 法语论文修改意见
  • reference 代写
  • A proposal submitt
  • Gründe der erfolge
  • 工业翻译中译英考试题目
  • Introduction to en
  • 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
  • Un problème chez &
  • INTERNATIONAL AND
  • IHRM Individual re
  •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
  •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
  • SPE会议论文翻译
  • Project Proposal 地
  • 中国意大利家用电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和
  • Career Goal与Career
  • Caractéristiques e
  • L'influence de l'S
  • 英语口语教学改革途径测试与分析
  • 语用学理论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
  • 日本语研究计划书写作申请
  • To Whom it May Con
  • 译文中英对照葡萄酒产品介绍
  • 韩国传统用餐礼节
  • 日本語の暧昧語婉曲暧昧性省略表現以心
  • 研究计划书写作要求
  • Outline Impact of
  • 计算机工程与网络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
  • 微软的人脸3D建模技术 Kinect
  • Qualitative resear
  • 新闻的感想
  • 与老师对话的测验
  • 韩语论文修改意见教授老师
  •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
  • APA论文写作格式
  • the surrounding en
  • 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
  • CHIN30005 Advanced
  • The APA Harvard Sy
  • Annotated Bibiolgr
  • Acker Merrall & Co
  • 资生堂进入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
  • Introduction to Pu
  • 软件测试Introduction t
  • Pro Ajax and java
  • 用户体验The user exper
  • AJAX Design Patter
  • The Rich Client Pl
  • Keyframer Chunks
  • 3D-Studio File For
  • Mathematics for Co
  • The Linux MTD, JFF
  • 中日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差异
  • CB 202 System Anal
  • 论日本恐怖电影与好莱坞恐怖片的异同
  • 俄语论文修改
  • 古典诗歌翻译英语论文资料
  • <한중
  •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
  •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移植与转换
  • 日语(上) 期末复习题
  • ACTIVIDAD CORRESPO
  • 리더&#
  • 购物小票翻译
  • 论文摘要翻译英文
  • Bedeutung der Prod
  • ELABORACIÓN
  • 英语考卷代写代做
  • 日本語の感情形容詞の使用特徴——ドラ
  • 未来創造学部卒業研究要領
  • 光之明(国际)低碳产品交易中心介绍
  • 中国の茶文化と日本茶道との比較—精神
  • 목차
  • Final Project Grad
  • 東京学芸大学>センターなど教員許 夏
  • 東京学芸大学 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修
  • 白澤論
  • ポスト社会主義モンゴルにおけるカザフ
  • 言語と色彩現象—史的テクストをもとに
  • 渡来人伝説の研究
  • 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
  • Modellierung des B
  • 日本大学奖学金申请
  • 大学日语教师尉老师
  • 석사&#
  • Chemical Shift of
  • 中韩生日习俗文化比较
  • Measure of Attachm
  • 酒店韩国客人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要旨部分の訂正版をお送りします
  • Writing and textua
  • 日本企業文化が中国企業にもたらす啓示
  • 日本情报信息专业考试题
  • 雅丽姿毛绒时装有限公司网站文案(中文
  • 語用論の関連性理論「carston」
  • 組織行動と情報セキュリティ.レポート
  • Bedarf
  • 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
  • 从语形的角度对比中日“手”语义派生的
  • 中国明朝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对日本文化的
  • 《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 从中日两国电视剧看中日文化之差异
  • FOM Hochschule für
  • Die Rolle der Bank
  • A Penny for Your T
  • 也谈ガ行鼻浊音的语音教学问题
  • On the Difference
  • 衣装は苗族の伝統文化の主な表現形式
  • 日语语言文学硕士论文:日本の义务教育
  • 日本的茶文化
  • Samsung Electronic
  • Synthesis and char
  • The traveling mark
  • The Japanese Democ
  • 四季の歌
  • CapitoloI La situa
  • The Effects of Aff
  • WEB服务安全保障分析
  • 音译汉语和英语的相互渗透引用
  • 中日两国服装贸易日语论文写作要求
  • 日语论文修改意见
  • 英语作文题目
  • 申请留学社会经验心得体会
  • BE951 Coursework O
  • Overview township
  • 日本の長寿社会考察
  • 日语老师教师电话联系方式
  • 「依頼」に対する中上級者の「断り」に
  • 日本語序論
  • component formatti
  • 日文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 日文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 日语文献检索日文文献搜索网站
  • 日本留学硕士及研究生的区别硕士申请条
  • Adult attachment s
  • レベルが向上する中国の日本学研究修士
  • 日本留学硕士(修士)与研究生的区别
  • Nontraditional Man
  • Engine Lathes
  • Automatic Screw M
  • Chain Drives
  • V-belt
  • Bestimmung der rut
  • 中山LED生产厂家企业黄页大全
  • 活用神话的文化背景来看韩国语教育方案
  • MLA論文格式
  • 旅游中介
  • MLA论文格式代写MLA论文
  • 小論文參考資料寫作格式範例(採APA
  • clothing model; fi
  • 共同利用者支援システムへのユーザー登
  • 太陽風を利用した次世代宇宙推進システ
  • RAO-SS:疎行列ソルバにおける実
  • 井伏鱒二の作品における小動物について
  • 從“老祖宗的典籍”到“現代科學的証
  • “A great Pecking D
  • 净月法师简历
  • 科技论文中日对照
  • 翻译的科技论文节选
  •  IPY-4へ向ける準備の進み具合
  • 論文誌のJ-STAGE投稿ʍ
  • Journal of Compute
  • 学会誌 (Journal of Co
  • 学会誌JCCJ特集号への投稿締切日の
  • 「化学レポート:現状と将来」
  • 韩语翻译个人简历
  • 九三会所
  • 事態情報附加連体節の中国語表現につい
  • International Bacc
  • HL introduction do
  • コーパスを利用した日本語の複合動詞の
  • 日语分词技术在日语教材开发中的应用构
  • 北極圏環境研究センター活動報告
  •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 日汉交替传译小议——从两篇口译试题谈
  • 総合科学専攻における卒業論文(ミニ卒
  • Heroes in August W
  • 玛雅文明-西班牙语论文
  • 西班牙语论文-西班牙旅游美食建筑
  • 八戸工業大学工学部環境建設工学科卒業
  • 親の連れ子として離島の旧家にやって来
  • 「米ソ協定」下の引揚げにおいて
  • タイトル:少子化対策の国際比較
  • メインタイトル:ここに入力。欧数字は
  • 東洋大学工学部環境建設学科卒業論文要
  • IPCar:自動車プローブ情報システ
  • Abrupt Climate Cha
  • Recognition of Eco
  • Complexities of Ch
  • Statistical Analys
  • Dangerous Level o
  • 中日对照新闻稿
  • 俄汉语外来词使用的主要领域对比分析
  • 两种形式的主谓一致
  • 韩语论文大纲修改
  • 중국&#
  • 俄语外来词的同化问题
  • 北海道方言中自发助动词らさる的用法与
  • 论高职英语教育基础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
  • 论高职幼师双语口语技能的培养
  • 论高职幼师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
  •     自分・この眼&
  • 成蹊大学大学院 経済経営研究科
  • アクア・マイクロ
  • 公共経営研究科修士論文(政策提言論文
  • 基于学习风格的英语学习多媒体课件包
  • 后殖民时期印度英语诗歌管窥
  • 汉语互动致使句的句法生成
  • 笔译价格
  • 携帯TV電話の活用
  • 英語学習におけるノートテイキング方略
  • 強化学習と決定木によるエージェント
  • エージェントの行動様式の学習法
  • 学習エージェントとは
  • 強化学習と決定木学習による汎用エージ
  • 講演概要の書き方
  • 对学生英语上下义语言知识与写作技能的
  •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
  • 国内影片片名翻译研究综观及现状
  • 平成13年度経済情報学科特殊研究
  • Comparison of curr
  • 英文论文任务书
  • This project is to
  • the comparison of
  • デジタルペンとRFIDタグを活用した
  • 無資格者無免許・対策関
  • 創刊の辞―医療社会学の通常科学化をめ
  • gastric cancer:ade
  • 揭示政治语篇蕴涵的意识形态
  • 试论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可行性
  • 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交际化
  • 翻译认知论
  • 读高桥多佳子的《相似形》
  • 以英若诚对“Death of A S
  • 论沈宝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 论语域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会话的翻译
  • 浅析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失衡
  • 谈《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艺术
  • 论语言结构差异对翻译实效性的影响
  • 英语传递小句的认知诠释
  • 英语阅读输入的四大误区
  • 在语言选择中构建社会身份
  • 私たちが見た、障害者雇用の今。
  • 震災復興の経済分析
  • 研究面からみた大学の生産性
  • 喫煙行動の経済分析
  • 起業の経済分析
  • 高圧力の科学と技術の最近の進歩
  • 「観光立国」の実現に向けて
  • 資源としてのマグロと日本の動向
  • 揚湯試験結果の概要温泉水の水質の概要
  • 計量史研究執筆要綱 
  • 日中友好中国大学生日本語科卒業論文
  • 제 7 장
  • 전자&
  • 現代國民論、現代皇室論
  • 記紀批判—官人述作論、天皇宗家論
  • 津田的中國觀與亞洲觀
  • 津田思想的形成
  • 反思台灣與中國的津田左右吉研究
  • 遠隔講義 e-learning
  • 和文タイトルは17ポイント,センタリ
  • Design And Impleme
  • Near-surface mount
  • 중국 &
  • 韩国泡菜文化和中国的咸菜文化
  • 무한&#
  • 수시 2
  • 韩流流向世界
  • 무설&#
  • 要想学好韩语首先得学好汉语
  • 사망&#
  • Expression and Bio
  • Increased Nuclear
  • 论女性主义翻译观
  • 健康食品の有効性
  • 日语的敬语表现与日本人的敬语意识
  • 日语拒否的特点及表达
  • Solve World’s Prob
  • 韩汉反身代词“??”和“自己”的对比
  • 韩汉量词句法语义功能对比
  • 浅析日语中的省略现象
  • 浅谈日语中片假名的应用
  • 土木学会論文集の完全版下印刷用和文原
  • 英语语调重音研究综述
  • 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与翻译
  • 平等化政策の現状と課題
  • 日本陸軍航空史航空特攻
  • 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 家庭内暴力の現象について
  • 敬语使用中的禁忌
  • Treatment of high
  • On product quality
  • Functional safety
  • TIDEBROOK MARITIME
  • 日文键盘的输入方法
  •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的提问策略
  • 对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和正确性的思
  •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错误分析及对策探讨
  • 高职英语专业阅读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对
  • 趣谈英语中的比喻
  • 浅析提高日语国际能力考试听力成绩的对
  • 外语语音偏误认知心理分析
  • 读格林童话《小精灵》有感
  • “新世纪”版高中英语新课教学导入方法
  • 初探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模式与教学的实证
  • 中加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
  • 目的论与翻译失误研究—珠海市旅游景点
  • 对学生英语上下义语言知识与写作技能的
  • 英语水平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学习策
  •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 中学教师自主学习角色的一项实证研究
  • 叶维廉后期比较文学思想和中诗英译的传
  • 钟玲中诗英译的传递研究和传递实践述评
  • 建构主义和高校德育
  • 论习语的词法地位
  • 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欣赏
  • 从奢侈品消费看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
  • 论隐喻的逆向性
  • 企盼和谐的两性关系——以劳伦斯小说《
  •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英语教学
  • 试论《三四郎》的三维世界
  • 李渔的小说批评与曲亭马琴的读本作品
  • 浅谈中国英语的表现特征及存在意义
  • 湖南常德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师资发展状况
  • 海明威的《向瑞士致敬》和菲茨杰拉德
  • 围绕课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指称晦暗性现象透析
  • 西部地区中学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
  • 论隐喻的逆向性
  • 认知体验与翻译
  • 试析英诗汉译中的创造性
  • 言语交际中模糊语浅议
  • 认知体验与翻译
  • 关于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红楼梦》两译本宗教
  • 从目的论看中英动物文化词喻体意象的翻
  • 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 高校体艺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与动机的研
  •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性
  • 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纯语言观
  •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服饰内容的翻译
  •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
  • 影响中美抱怨实施策略的情景因素分析
  • 代写需求表
  • 跨文化交际中称赞语的特点及语言表达模
  • 实现文化教育主导外语教育之研究
  • 试论读者变量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
  • 合作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运用
  • Default 词义探悉
  • 从图示理论看英汉翻译中的误译
  • 许国璋等外语界老前辈所接受的双语教学
  • “provide” 和 “suppl
  • 由英汉句法对比看长句翻译中的词序处理
  • 1000名富翁的13条致富秘诀中英对
  • 英语中18大激励人心的谚语中英对照
  • 反省女性自身 寻求两性和谐---评
  • 浅析翻译中的“信”
  • 集体迫害范式解读《阿里》
  •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美学批评角度解读《
  • 福柯的话语权及规范化理论解读《最蓝的
  • 播客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如何在山区中等专业学校英语课堂实施分
  • 奈达与格特翻译理论比较研究
  • 语篇内外的衔接与连贯
  • Economic globaliza
  •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
  • 英语新闻语篇汉译过程中衔接手段的转换
  • 对易卜生戏剧创作转向的阐释
  • 动词GO语义延伸的认知研究
  • 反思型教师—我国外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
  • 输入与输出在词汇学习中的动态统一关系
  • 教育实践指导双方身份认同批判性分析
  • 中英商务文本翻译异化和归化的抉择理据
  • 从艺术结构看《呼啸山庄》
  • 从儒家术语“仁”的翻译论意义的播撒
  • 论隐喻与明喻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信息在英汉学习型词典
  • 论森欧外的历史小说
  • 翻译认知论 ——翻译行为本质管窥
  • 中美语文教材设计思路的比较
  • 美国写作训练的特点及思考
  • UP语义伸延的认知视角
  • 成功的关键-The Key to S
  • 杨利伟-Yang Liwei
  • 武汉一个美丽的城市
  • 对儿童来说互联网是危险的?
  •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与法语教学
  • 试论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可行性-
  • 论沈宝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 翻译认知论——翻译行为本质管窥
  • 母爱的虚像 ——读高桥多佳子的《相似
  • 浅析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 中国の株価動向分析
  • 日语拒否的特点及表达
  • 日语的敬语表现与日本人的敬语意识
  • 浅析日语中的省略现象
  • 浅谈日语中片假名的应用
  • 浅谈日语敬语的运用法
  • 浅谈日语会话能力的提高
  • ^论日语中的年轻人用语
  • 敬语使用中的禁忌
  • 关于日语中的简略化表达
  • 关于日语的委婉表达
  • The Wonderful Stru
  • Of Love(论爱情)
  • SONY Computer/Notb
  • 从加拿大汉语教学现状看海外汉语教学
  • MLA格式简要规范
  • 浅析翻译类学生理解下的招聘广告
  • 日本大学排名
  • 虎头虎脑
  • 杰克逊涉嫌猥亵男童案首次庭审
  • Throughout his car
  • June 19,1997: Vict
  • 今天你睡了“美容觉”吗?
  • [双语]荷兰橙色统治看台 荷兰球员统
  • Father's Day(异趣父亲节
  • 百佳电影台词排行前25名
  • June 9,1983: Thatc
  • June 8, 1968: Robe
  • 60 players mark bi
  • June 6, 1984: Indi
  • 日本の専門家が漁業資源を警告するのは
  • オーストリア巴馬は模範的な公民に日本
  • 日本のメディアは朝鮮があるいは核実験
  • 世界のバレーボールの日本の32年の始
  • 日本の国債は滑り降りて、取引員と短い
  • 广州紧急“清剿”果子狸
  • 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
  • 第30届冰灯节哈尔滨开幕
  • 美国士兵成为时代周刊2003年度人物
  • BIRD flu fears hav
  • 中国チベット文化週間はマドリードで開
  • 中国チベット文化週間はマドリードで開
  • 中国の重陽の文化の発祥地──河南省西
  • シティバンク:日本の国債は中国の中央
  • イギリスは間もなく中国にブタ肉を輸出
  • 古いものと新しい中国センター姚明の失
  • 中国の陝西は旅行して推薦ӥ
  • 中国の電子は再度元手を割って中国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