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文书自荐书代写
留学硕士论文代写
SCI期刊ISTP期刊EI论文代写
留学申请推荐信个人陈述代写
留学研究计划书代写
留学论文作业代写修改
英语 English
日语 日本語
韩语한국의
法语 Français
德语 Deutsch
俄语 Pусский
西语 Español
意语 Italiano
·英语论文 ·日语论文
·韩语论文 ·德语论文
·法语论文 ·俄语论文

名称:智尚工作室
电话:0760-86388801
传真:0760-85885119
地址: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网址:www.zsfy.org
E-Mail:cjpdd@vip.163.com

商务QQ:875870576
微信二维码

业务联系
隐藏文章
论隐喻与明喻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添加时间: 2011-1-26 10:38:56 来源: 作者: 点击数:6545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牛惠君   广西  桂林    541004

提要:明喻和隐喻是各种修辞格的基础。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通过一类事物来认识另一类事物的方式。明喻在广义上是隐喻的一种。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以及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并指出了它们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论述明喻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
关键词:明喻、隐喻、教学启示

   Simile and Metaphor: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Niu Huijun

Abstract: Simile and metaphor are the basis of all kinds of figures of speech. Metaphor is not only a kind of linguistic phenomenon,but also a cognitive phenomenon in nature, a way in which we understand one category in terms of another. Simile is a kind of metaphor in a broad sense.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mmon and different features between metaphor and simile and points out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the teaching of metaphor and simile. Finally, it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Key words: simile, metaphor,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一﹑引言
     
明喻和隐喻是各种修辞格的基础。在传统修辞学中,明喻和隐喻被当作两种并列的修辞格。古典修辞学派秉承它的基本观点,主张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认为隐喻是明喻的一种缩略形式。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我们通过一类事物来认识另一类事物的方式。同时,明喻是广义的隐喻的一个种类。近年来      冯树鉴(1989)、何晓琪(1991)、李国南(1999)、束定芳(2003)对明喻和隐喻进行了比较。冯树鉴从表达方式上对翻译中的明喻和隐喻进行了比较。何晓琪论述了明喻和隐喻的区别,他反对明喻只需省略比喻词则可变成隐喻的传统观点,认为这一传统观点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不充分,缺少足够的论据,不能正确地揭示隐喻这一复杂的语言现象。李国南从修辞的层次上对明喻和隐喻进行了英汉的对比分析,但对明喻和隐喻之间的异同没有系统的考察。束定芳从语言的结构上对明喻和隐喻作了比较,并指出了它们在认知功能上的差异。而从概念层次上对这两种辞格进行系统的比较与分析,则比较少见。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以及它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在教学的过程中,明喻和隐喻常常是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的难点。教师若能从对比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明喻和隐喻的知识,想必会对他们语言认知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教师如何提高学生明喻和隐喻的知识,应该从它们的对比来向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


二、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的相同点
2﹒1 概念层面
语言层次上的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都属于隐喻。每一个语言的背后都有一个复杂的概念体系,这个概念体系包含数目庞大的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认知语言学认为一个概念隐喻包含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在于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所谓概念隐喻就是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 如:
(1)记得那年泼水节,一朵凤凰花就像一团火焰,一树凤凰花就像一支燃烧的火把。——张长《泼水节的怀念》
这句话是明喻,将一个较具体的始源域[一团火焰,一支燃烧的火把]的图式结构分别映射到[一朵凤凰花,一树凤凰花]之上,使我们对凤凰花的理解更加深刻。
(2)Life is a journey; Life is a dream; Life is a river.
     (生活是旅程;生活是梦想;生活是河流。)
这句话是隐喻,是将一个较具体、内在结构较清晰的始源域的图式结构[JOURNEY,DREAM,RIVER]映射到目标域[LIFE]之上,帮助我们把握[LIFE]这一概念,使我们对[LIFE]这一概念的理解更加完整与全面。
    从以上明喻和隐喻的例子可以看出,它们在概念层面上都是从较具体的始源域映射到较抽象的目标域,帮助我们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2 创造相似性(created similarity)
传统语言学只把隐喻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是人们认识事物以及抽象概念的有力工具,是人类认识发展的产物。许多词典和教科书把隐喻作为明喻的一种浓缩形式。亚里斯多德把明喻看作是从隐喻衍化而来的:“明喻也是一种隐喻,其差别很小,它们其实是一回事。”(Aristotle, 1406: 20)
隐喻思维是参照一个经验域理解另一个经验域,这意味着隐喻思维产生在不同的经验域之间,是两个不同经验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隐喻思维方式使人们看到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产生了从具体经验域到抽象经验域之间的投射(mappings)。所以,隐喻的基础---相似性---不是绝对客观的,而是相对于人们的经验而言的,是可以创造的。(束定芳2003:321)隐喻的本质特征是“相似”,在语言中,人们能够在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之间找到相似点,习惯于用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这种从具体概念中引申出抽象概念的能力实际上就是隐喻能力。“This is one thing that can not be learned from anyone else, and it is the mark of great natural ability, for the ability to use metaphor well implies a perception of resemblances.” (Hawkes, 1980: 10)
明喻和隐喻都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所谓创造相似性主要是指在使用隐喻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喻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相似性。如:
(3)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迫着做工。——夏衍《包身工》
   在这一明喻出现之前,人们恐怕并不知道“手脚”和“芦柴棒”之间存在相似性。它们之间的所谓相似性是听者在使用者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并置后想象出来的。
(4)The fog comes/on the little cat feet/It sits looks over harbor and city/on silent haunches/and then moves on..
这是Carl Sanburg 的一首名为(Fog)的小诗,读完这首小诗以后,会让人立刻感到(the fog)与小猫(cat)相似。而雾与猫之间的这种相似性,是作者在自己的认知经验的基础上,为了表达一种特别的感受或看法在两个并无任何联系的事物中,通过运用隐喻,创造出了一种相似性。
    从以上明喻和隐喻的例子可以看出,明喻和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的功能,这比甲乙两事物间显而易见的相似性为基础的明喻和隐喻更具有认知上的价值,往往更多地给人一种意外感,启发人们的想象力。
2.3系统性
    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都具有系统性。“隐喻不能通过明喻来表达,但是明喻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Ricoeur, 1980: 24)不同的概念隐喻之间不是彼此孤立地运作的。所谓隐喻的系统性,用Lakoff & Johnson  (1980: 9) 的话说,“隐喻与隐喻之间的蕴涵关系构建起一个协调一致的隐喻概念体系及一个相应的协调一致的隐喻表达体系。”如:在英语中,关于[TIME]这一概念有三个相关的隐喻:TIME IS MONEY. TIME IS A LIMITED RESOURSE. 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这三个隐喻帮助我们通过日常生活中与金钱、有限资源和有价商品打交道的经验去理解把握[TIME]这一十分抽象的概念。而这三个隐喻彼此之间是相互吻合的,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体系, 因为在现代社会里金钱就是一种有限资源,而有限资源就是一种有价商品。换句话说,TIME IS MONEY蕴涵着TIME IS A LIMITED RESOUCE, 而后者又蕴涵着TIME IS A VALUABLE COMMODITY。
明喻也具有相似的系统性。比如:“知识如生命;知识如财富;知识如无形资产。”这三个明喻是通过生命、财富和无形资产去理解[知识]这一抽象的概念。三个明喻之间是一个统一的体系。生命是一种财富,而财富是一种无形资产。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看到了明喻和隐喻都具有系统性,不同的明喻和隐喻概念分别强调和说明事物不同的侧面,互相补充,共存于同一概念系统中,体现了它们的系统性。

三、明喻与隐喻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明喻和隐喻在概念层面上虽然具有许多相同点,但在语言表达上两者又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下面我们从“词汇功能、结构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认知功能”等五个方面来论述一下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3.1词汇功能
所谓词汇功能是指用原来的词汇来表达新的事物或概念(通常表达具体的事物或意义)的功能。在明喻中,一个词只能表达字面意义。而隐喻可以表达用其它方式难以表达的事物和思想。例如,英语中表达听觉音色的词汇比较贫乏,但可以用“a warm, richly, textured organ chord”等隐喻化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另外,新出现的事物在现有语言资源中没有适宜的词语来表示,因此常用熟悉的事物和概念来加以描述,如计算机科学中的computer virus, mouse, information highway, golden parachute, invisible hand等。隐喻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原则,是人以隐喻化的方式对世界进行知觉、理解的产物(Cienki,1999;Gibbs,1999;Kovecses,1999),可以说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任何语言的词汇相对于复杂的外部世界和人类丰富的内心世界而言都是极其贫乏的。词汇的隐喻化是增强语言表达力、保持语言系统开放性和活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言简意赅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如:
(5)The 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is shaky.(这个理论的根基不稳固。)
  例(5)这一隐喻表达中的“foundation, shaky”本来是用来描写“建筑物”的,现在用于描写“理论”,因此,我们是把“理论”当成了“建筑物”,即“理论是建筑物”(THEORIES ARE BUILDINGS)。这个词汇的用法实际上就是系统的一词多义。词汇“foundation, shaky”在“建筑物”语域中有一个意义,它们又在“理论”语域中获得另外一个意义,即隐喻意义。与隐喻相比,明喻则没有这种功能。如:
 (6)新月如钩。(句中的“新月”和“钩”两个词却没有隐含的意义)
 (7)现在,秦越居然向他宣布要改造全家沟了,他就像一个手痒难耐的外科医生,忽然发现一个千载难逢的典型病例,迫不及待的要把患者抓到手。——达里《路障》
   这句话明确的表达了“秦越要改造全家钩”,具有“外科要医治患者”的迫不及待的心情。然而,这一明喻却不具有隐喻表达意思的丰富性和模糊性。
隐喻使一语义场与另一语义场映合(Lakoff & Turner, 1989),使词汇在旧有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出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新义。许多多义词就是以这种方式产生出来的。认知语义学(Sweetser, 1991)认为,新的词汇意义的获得并不是任意的,各种意义之间是以有理据的方式联系起来的。这种现象在多义词中比比皆是,而明喻并不具有这种功能。
3.2 结构功能
从结构上来看,“一个完整的隐喻往往由‘本体’(tenor)和‘喻体’(vehicle)构成。明喻与隐喻相比,又多了一个‘喻词’。有时,作为隐喻根据的相似性也会出现在隐喻话语中。这一构成隐喻的基础被称作‘喻底’(ground)。”(束定芳,2000:26)明喻中由于“喻词”的出现,本体和喻体两个成分的关系是显性的。如:
(8)他的感情深沉了,像陈年的村醪,香气醇厚悠远。
      他的文字苍劲了,像经冬的松枝,古朴中透出青翠的色调。
   这句话有两个明喻,本体分别是“感情深沉”、“文字苍劲”,喻体分别是“陈年的村醪”、“经冬的松支”,喻底分别是“香气醇厚悠远”、“古朴中透出青翠的色调”,也就是把本体比作喻体的根据。
英语中常见的“as...as”结构中,第一个as后面出现的通常就是说明明喻的“喻底”,如:as far as a fiddle, as firm as a rock, as high as a mountain, as sweet as sugar等。
隐喻中不出现“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是隐性的,我们不容易觉察到它的存在,其语义结构功能的实现更有赖于人们的想象能力。因而,隐喻表达的意义比较含蓄,在效果上比明喻的吸引力大。如:
(9)高龄八十九岁的萧乾,仍然是一匹生气勃勃的“野马”。——《解放日报》1999 /3 /5
   这句话是隐喻,其中“萧乾”是本体,“野马”是喻体,而“生气勃勃”则是喻底,也就是把“萧乾”比作“野马”的根据。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明喻先用“喻词”确定了本、喻体的关系,然后再思索它们之间的相似特征。隐喻提供的却是一些在表面上没有任何联系的本、喻体,读者只有发现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才能确定其关系。
3.3 语义功能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对人类思维方式、语言使用等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束定芳,2000)而在语言文献中极为常见的是对词句意义和说话者意义或话语意义的区分。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arle认为,人们常说在隐喻话语中至少有一个词语的意义发生了改变,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虽然隐喻话语意义跟词句的字面意义肯定不一样,但这并不是因为词语的意义发生了任何变化,而是因为说话者用这些词语的意义表达了其他不同的意思,是因为说话者意义与词句意义不相等。(Searle,1979:92—123)
Lakoff 和Johnson不同意上述Searle的看法。他们将语言表达分为两类,即“照词句本义解释的(literal)和隐喻性的(metaphorical)”,并认为“可照词句本义解释就不是隐喻”的传统观念是错误的。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按照言语行为理论家的说法,当M=M’, 这个句子是明喻;当说话者使用了夸张、曲言、暗示、反语,尤其是隐喻手段时,句子的客观意义就和说话者意义不一致,即M≠M’。这就是说,只有在M≠M’时隐喻才会出现,而在 M=M’时,就不可能出现。(Lakoff & Johnson,1980:206—209)陈望道(1971)也认为明喻是“相类的关系”,隐喻是“相合的关系”,道破了二者的本质区别。
根据上面Lakoff和Johnson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所谓语义功能,明喻是对相似点的本义的陈述,即M=M’。隐喻在本义上是虚假的,对其作为类推的本义比较必须重新做出解释,即M≠M’。
(10)Encyclopedias are dictionaries.(百科全书是一种词典。)
其中的“百科全书”与“词典”属于同一范畴事物,即M=M’。“百科全书”实际上是“词典”的一个子范畴(subcategory),因此不能构成隐喻。
(11)Encyclopedias are gold mines.(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
“百科全书”与“金矿”为不同的经验域,即(M≠M’),但在这两者之间却存在着某个方面的相似 。例句中说“百科全书”是“一座金矿”,两者都“值得挖掘”,因此这就构成了一个隐喻。所谓相似,实际上指的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部分相似,否则就不是隐喻。
与隐喻相反,明喻句子的客观意义M和说话者的意义M’是一致的,即M=M’。如:
(12)他像一首诗,一首舒伯特和林黛玉合写的诗。——朱小鸥《他像一首诗:听黄宗江谈孙道临》
3.4语篇功能
亚里斯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束定芳,2001)隐喻的语篇功能主要是指隐喻能给文章创造一种意境,起到装饰文章的作用,从而带来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隐喻的内涵渗透于整个语篇,渲染语篇的主题,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张力使读者产生丰富的想象。如:
(13)台湾诗人于光中的名篇《乡愁》一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儿,大陆在那头。”
诗中,“乡愁是一种情绪和心态,是无形之物,诗人用隐喻的表达方式把无形转为有形,把抽象之物变为具体之物。隐喻渗透于整个语篇,主要是为了强调 “乡愁”成了“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较为直观的表象,它们都是人们熟悉的形象,为人生不同阶段“乡愁”的喻体,“邮票”到“船票”是时间的位移,诗人把渺渺茫茫,缠缠绵绵的“乡愁”情绪从思念这个角度变成为实在的距离,给读者创造一种意境,使人们产生了无尽的联想,渲染了语篇的主题。
明喻,相对而言缺少一种隐喻创造的语篇意境,一种隐含的意义,读者从字面上就可以很清楚地掌握作者表达的意思。如:
(14)有种人神气活现,你对他恭维,他不推却的接受,好像你还他的债,他只恨你没有附缴利钱。另外一种假作谦虚,人家赞美,他满口说惭愧不敢当,好像上司纳贿,嫌数量太少,原璧退还,好等下属加倍再送。——钱钟书《魔鬼夜访钱钟书先生》
3.5 认知功能
一般来说,在一个隐喻中,喻体对说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之间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映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就具有了认知功能。(束定芳2001)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和精神的认知过程。从认知的角度看,“通过长期建立的常规关系而无意识进入语言的隐喻才是最重要的”。(...metaphors that have unconsciously built into the language by long-established convention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Ungerer & Schmid, 1996:117). 任何隐喻都具有康拉德所说的使表达内容“沉浸在一种新的气氛中”的功能,从而刷新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例如,现今广告﹑传播中使用较多的“绿色”隐喻—绿色政治﹑绿色食品﹑绿色通道﹑绿色燃料等,从表达式看,显然是通过喻意的视觉意象化,即通过对绿色的视觉想象而达到对表达内容更好的把握。
隐喻因为需要新的观察﹑感知,故能实现对原有认识的新综合,形成更为完整的“经验的格式塔(gestalt)。”例如,品评韩愈和苏轼风格的“韩潮苏海”,把对韩愈﹑苏轼的诗文风格与潮水﹑海洋的感受联系起来,即完成了一次经验的综合,从而深化我们对不同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对此,维姆薪特颇为精辟地指出:“在理解想象的隐喻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如何说明A(本体),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产生什么意义。”
与隐喻略有不同,明喻一般用于说理,把某一经验域的事理用于说明另一经验域的情况。因此往往需要详尽地介绍源域的情况。如:
(15)(罗杰安白登)只把头向后仰着,嘿嘿地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沉香屑《第二炉香》

四.明喻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

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明喻和隐喻,使人类对语言的学习和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以上对明喻和隐喻的比较,我们可以认识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隐喻的认知本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启发和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语言。
第一,由于明喻和隐喻具有创造相似性、系统性的功能,教师可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分析方法,自觉地通过语言现象,发现和整理深层的文化内容,培养其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学中还应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的对比,注重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SEPARATION IS WALL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概念隐喻及其发展历史的教学,来分析美国宗教与政权之间关系的演变,加深对美国政治的理解与把握,认识美国民主体制的本质及其发展历程,消除对美国政治体制的崇拜,正视我们目前社会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同时,通过分析典型的个例,可以培养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探索深层文化本质的能力。
第二,教师利用隐喻的语篇功能比明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认知功能比明喻更能刷新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表达句子及语篇的内容。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的功能主要是“意义创造”。(刘振前,1996)是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桥梁,用于描述一种新的情景,扩大了语言与思想的界限,因此具有创造力,是语言对变化中的现实进行概念化和交流最重要的资源。(Raymond, 1999-2000)在“A是B”的隐喻中,隐喻概念系统中所包含的隐含意义被投射到本体概念上,以这种方式来选择﹑抑制和组织本体的概念特征。本体和喻体两个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于下述三种过程:(1)本体概念激发喻体概念的某特征的选择;(2)促使构建适合于本体概念的隐意义复合体;(3)促进喻体概念和本体概念的平行变化。如:
(16)These highways are snakes.(这些高速公路是蛇。)
 例(20)要求听话者回忆与蛇有关的各种一般特征,通过它们来过滤﹑重新构建对另一个语义系统的知觉并将其范畴化。本体和喻体之间的交往是一个特征对另一个特征的甄别,从而产生对事物或者事件新的概念组织,或者新的观点。
第三,隐喻具有比明喻更强的表达词汇的功能,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阐释和想象的自由,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空间和机会。通过隐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效率,增强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17)All the world’s a stage,(世界是一个舞台,)
And all the men and women merely play.(男男女女扮演角色。)
   They have their exits and their entrances;(他们登台、下台;)
And one man in his time plays many parts.(一个人一生中分别扮演许多角色。)
(As You Like It , 2.7,转引自Lakoff , 1993:215)
 这是选自莎士比亚的喜剧《皆大欢喜》中的精彩对白,它所体现的是一个基本的概念隐喻LIFE IS A PLAY。这里的目标域是[LIFE],始源喻是[PLAY]。[PLAY]有着丰富的内在结构,其组成成分包括演员、化妆、服装、舞台、布景、灯光、观众、脚本、角色、导演、编剧等。教师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灵活地掌握这段对白的隐喻意义。LIFE IS A PLAY 这一隐喻激活了一组对应关系:世界对应舞台;活在人世间的男男女女对应剧中的演员;一个人的出生对应一个演员登台;一个人的死亡对应一个演员下台。人的一生中可能要担负很多职责,这对应台上一人分饰几个角色的演员。教师可提供学生再创造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思考这个对白中隐喻所显示的每一组对应关系。
第四,利用明喻和隐喻概念层面功能,教师可以使用源域的词语来帮助学生理解目标域。利用隐喻的句子结构M≠M’,引导学生进入隐喻所掩盖的意义。教师教学中应该吸取明喻和隐喻研究的成果,详细地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理据,把零散的语言现象通过隐喻组织起来,在心理词典中形成语义网络,这样有利于记忆和提取(刘振前,1999)。因为规律性可以促进深度加工,增加记忆内容的编码线索,加快学习内容从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的转化,方便提取,从而为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以及写作奠定基础。如:
(18)①她的生活很充实。                       ②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③His life is full of busy activities.(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繁忙的活动。) 
 (19) 理论是建筑物:
  ④没有基础的理论无异于空中楼阁。         ⑤他的谬论自动垮掉了。
  ⑥他推翻了自己的理论。              ⑦我们要加强理论建设。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大量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如思想、感情、心理活动、状态、活动等,用具体的、明晰的概念去理解和体验,这样可以使理解与体验变得较为简单和清晰。
    
五、结语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明喻和隐喻在语言表达上具有词汇功能、结构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认知功能等五个方面的不同点。在概念层次上明喻和隐喻都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创造相似性、系统性的相同点,最后论述了明喻和隐喻在教学中的启示。教师应该掌握明喻和隐喻,在课堂教学中,把它们贯穿在教学环节里。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认知能力,也应该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明喻和隐喻,具有很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它弥补了传统教学法的不足,既重视了语言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可能;明喻和隐喻特有的趣味性和新颖性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其形象性非常利于激发学生的记忆能力,可以帮助学生领会事物之间的联系,使抽象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新鲜生动,同时学生也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和“过目不忘”,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以通过隐喻的各种形式来增强自身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然而,教师把隐喻应用在教学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如隐喻的理解和领会要以一定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会受到学习者的经历、知识、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不同背景进行因材施教,要在教学中结合学习者的实际,课前精心准备利于学生领会的隐喻,使学生灵活、深刻地掌握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实际运用明喻和隐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Aristotle. 1406. Rhetoric and Poetics [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Croft,W. & C. D, Alan.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wkes, T. 1980. Metaphor [M]. London and New York: Methuen.
Indurkhya,B. 1992. Metaphor and Cognition [M]. 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Kovecses,Z. 2002. Metaphor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koff,G. & M.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Ortony,A. 1992. Metaphor and Thought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oeur, P. 1977. The rule of Metaphor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Searl, J. 1979.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weetser, E. 1991. From Etymology to Pragmatics: 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ngerer, F. & H. J. Schmid. 1996.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岑运强,2003,《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陈道明,2002,隐喻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9期,42-42页。
陈浩,2003,隐喻认知论[J],《修辞学习》第2期,9-10页。
陈望道,1971,《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丁毅伟,2004,隐喻与文化认知[J],《外语研究》第6期,35-36页。
董宏乐,2004,Metaphorization in Scientific Discourse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姜喜梅,2005,论隐喻与英语教学[J],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学位论文。
蓝纯,2004,《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李诗平,2003,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17-18页。
林书武,1998,《“愤怒”的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10页。
刘振前,时小英,2002,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2期,
    18-20页。                                                                                                                                                                                                                                         
束定芳,1999,《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束定芳,2000,论隐喻的基本类型及句法和语义特征[J],《外国语》第1期,21页。
束定芳,2000,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J],《外语学刊》第2期,25页。
束定芳,2003,论隐喻与明喻的结构及认知特点[J],《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106页。
束定芳,2004,隐喻与换喻的差别与联系[J],《外国语》第3期,27-32页。
王泓,2003,《战国策》比喻之特色谫论[J],《修辞学习》第3期,35-36页。
王守元,刘振前,2003,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第1期,51-52页。
伍铁平,1999,《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项成东,2003,语篇模糊与空间映射理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第6期,15页。
张少云,2003,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研究[J],《修辞学习》第2期,20-21页。
赵艳芳,2000,《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版权所有:@ 智尚代写联盟 电话:0760-86388801 客服QQ:875870576
地址: 广东中山市学院路1号 皖ICP备12010335号-7
  • 論文作成開始報告書
  • 西语作业代写PLANIFICACI&
  • 西班牙语作业代写PLANIFICAC
  • 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立项指南
  • Reason for applica
  • 日语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代写
  • 翻译硕士(英语笔译及英语口译)学位论
  • 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的现状与问题
  • 文学翻译新观念
  • 找人代写硕士论文,要求写手至少硕士学
  • 重复提取促进长期记忆保持和意义学习的
  • 艺术院校内容依托英语教学的实证研究
  • 基于概念场的认知框架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 多元回归统计建模在语料库语言学中近义
  • paper6工作室专注留学生论文代写
  • 德语医学论文标题汉译的编辑加工
  • 高职韩语专业毕业论文的问题分析
  • develop communicat
  • VICTORIA UNIVERSIT
  • 日本地址电话
  • 英语动词现在时与将来时呼应的认知解读
  • 核心素养与英语课堂教学
  • 新国标下商务英语精读内容与语言融合型
  • 语言生态学视阈下美国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 应用技术型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 圣诞节西班牙语
  • 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分类递进式大学英语
  • MOOC对高校专业课教学的效能研究
  • 西班牙语论文代写
  • 实习报告写作要求规范细则
  • 茶本体的开发,实现和评估
  • Anaylse des Leben
  • um Material,was ge
  • TEXTOS WEB ACOCEX
  • praktische WurzelS
  • FAQ vom Würzelschn
  • 中国饮食文化法国饮食文化
  • 中国春节特色法国圣诞节
  • 英韩翻译案例
  • 中国自動車産業の現状と課題 -環境保
  • 战争的结构
  • 法语论文修改意见
  • reference 代写
  • A proposal submitt
  • Gründe der erfolge
  • 工业翻译中译英考试题目
  • Introduction to en
  • 从汉法主要颜色词汇的文化内涵看两国文
  • Un problème chez &
  • INTERNATIONAL AND
  • IHRM Individual re
  • НАЦИОНАЛЬНО-КУЛЬТУ
  • ТЕОРЕТИЧЕСКИЕ ОСНО
  • SPE会议论文翻译
  • Project Proposal 地
  • 中国意大利家用电器领域合作的可能性和
  • Career Goal与Career
  • Caractéristiques e
  • L'influence de l'S
  • 英语口语教学改革途径测试与分析
  • 语用学理论与高校英语阅读教学
  • 日本语研究计划书写作申请
  • To Whom it May Con
  • 译文中英对照葡萄酒产品介绍
  • 韩国传统用餐礼节
  • 日本語の暧昧語婉曲暧昧性省略表現以心
  • 研究计划书写作要求
  • Outline Impact of
  • 计算机工程与网络技术国际学术会议EI
  • 微软的人脸3D建模技术 Kinect
  • Qualitative resear
  • 新闻的感想
  • 与老师对话的测验
  • 韩语论文修改意见教授老师
  • 华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英语专业
  • APA论文写作格式
  • the surrounding en
  • Современное состоя
  • CHIN30005 Advanced
  • The APA Harvard Sy
  • Annotated Bibiolgr
  • Acker Merrall & Co
  • 资生堂进入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
  • Introduction to Pu
  • 软件测试Introduction t
  • Pro Ajax and java
  • 用户体验The user exper
  • AJAX Design Patter
  • The Rich Client Pl
  • Keyframer Chunks
  • 3D-Studio File For
  • Mathematics for Co
  • The Linux MTD, JFF
  • 中日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差异
  • CB 202 System Anal
  • 论日本恐怖电影与好莱坞恐怖片的异同
  • 俄语论文修改
  • 古典诗歌翻译英语论文资料
  • <한중
  •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
  • 英语习语翻译中的移植与转换
  • 日语(上) 期末复习题
  • ACTIVIDAD CORRESPO
  • 리더&#
  • 购物小票翻译
  • 论文摘要翻译英文
  • Bedeutung der Prod
  • ELABORACIÓN
  • 英语考卷代写代做
  • 日本語の感情形容詞の使用特徴——ドラ
  • 未来創造学部卒業研究要領
  • 光之明(国际)低碳产品交易中心介绍
  • 中国の茶文化と日本茶道との比較—精神
  • 목차
  • Final Project Grad
  • 東京学芸大学>センターなど教員許 夏
  • 東京学芸大学 大学院教育学研究科(修
  • 白澤論
  • ポスト社会主義モンゴルにおけるカザフ
  • 言語と色彩現象—史的テクストをもとに
  • 渡来人伝説の研究
  • 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
  • Modellierung des B
  • 日本大学奖学金申请
  • 大学日语教师尉老师
  • 석사&#
  • Chemical Shift of
  • 中韩生日习俗文化比较
  • Measure of Attachm
  • 酒店韩国客人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 要旨部分の訂正版をお送りします
  • Writing and textua
  • 日本企業文化が中国企業にもたらす啓示
  • 日本情报信息专业考试题
  • 雅丽姿毛绒时装有限公司网站文案(中文
  • 語用論の関連性理論「carston」
  • 組織行動と情報セキュリティ.レポート
  • Bedarf
  • 中日企业文化差异的比较
  • 从语形的角度对比中日“手”语义派生的
  • 中国明朝汉籍东传日本及其对日本文化的
  • 《中日茶道文化比较》
  • 从中日两国电视剧看中日文化之差异
  • FOM Hochschule für
  • Die Rolle der Bank
  • A Penny for Your T
  • 也谈ガ行鼻浊音的语音教学问题
  • On the Difference
  • 衣装は苗族の伝統文化の主な表現形式
  • 日语语言文学硕士论文:日本の义务教育
  • 日本的茶文化
  • Samsung Electronic
  • Synthesis and char
  • The traveling mark
  • The Japanese Democ
  • 四季の歌
  • CapitoloI La situa
  • The Effects of Aff
  • WEB服务安全保障分析
  • 音译汉语和英语的相互渗透引用
  • 中日两国服装贸易日语论文写作要求
  • 日语论文修改意见
  • 英语作文题目
  • 申请留学社会经验心得体会
  • BE951 Coursework O
  • Overview township
  • 日本の長寿社会考察
  • 日语老师教师电话联系方式
  • 「依頼」に対する中上級者の「断り」に
  • 日本語序論
  • component formatti
  • 日文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 日文文献资料的查阅方法
  • 日语文献检索日文文献搜索网站
  • 日本留学硕士及研究生的区别硕士申请条
  • Adult attachment s
  • レベルが向上する中国の日本学研究修士
  • 日本留学硕士(修士)与研究生的区别
  • Nontraditional Man
  • Engine Lathes
  • Automatic Screw M
  • Chain Drives
  • V-belt
  • Bestimmung der rut
  • 中山LED生产厂家企业黄页大全
  • 活用神话的文化背景来看韩国语教育方案
  • MLA論文格式
  • 旅游中介
  • MLA论文格式代写MLA论文
  • 小論文參考資料寫作格式範例(採APA
  • clothing model; fi
  • 共同利用者支援システムへのユーザー登
  • 太陽風を利用した次世代宇宙推進システ
  • RAO-SS:疎行列ソルバにおける実
  • 井伏鱒二の作品における小動物について
  • 從“老祖宗的典籍”到“現代科學的証
  • “A great Pecking D
  • 净月法师简历
  • 科技论文中日对照
  • 翻译的科技论文节选
  •  IPY-4へ向ける準備の進み具合
  • 論文誌のJ-STAGE投稿ʍ
  • Journal of Compute
  • 学会誌 (Journal of Co
  • 学会誌JCCJ特集号への投稿締切日の
  • 「化学レポート:現状と将来」
  • 韩语翻译个人简历
  • 九三会所
  • 事態情報附加連体節の中国語表現につい
  • International Bacc
  • HL introduction do
  • コーパスを利用した日本語の複合動詞の
  • 日语分词技术在日语教材开发中的应用构
  • 北極圏環境研究センター活動報告
  • 语用学在翻译中的运用
  • 日汉交替传译小议——从两篇口译试题谈
  • 総合科学専攻における卒業論文(ミニ卒
  • Heroes in August W
  • 玛雅文明-西班牙语论文
  • 西班牙语论文-西班牙旅游美食建筑
  • 八戸工業大学工学部環境建設工学科卒業
  • 親の連れ子として離島の旧家にやって来
  • 「米ソ協定」下の引揚げにおいて
  • タイトル:少子化対策の国際比較
  • メインタイトル:ここに入力。欧数字は
  • 東洋大学工学部環境建設学科卒業論文要
  • IPCar:自動車プローブ情報システ
  • Abrupt Climate Cha
  • Recognition of Eco
  • Complexities of Ch
  • Statistical Analys
  • Dangerous Level o
  • 中日对照新闻稿
  • 俄汉语外来词使用的主要领域对比分析
  • 两种形式的主谓一致
  • 韩语论文大纲修改
  • 중국&#
  • 俄语外来词的同化问题
  • 北海道方言中自发助动词らさる的用法与
  • 论高职英语教育基础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
  • 论高职幼师双语口语技能的培养
  • 论高职幼师英语口语技能的培养
  •     自分・この眼&
  • 成蹊大学大学院 経済経営研究科
  • アクア・マイクロ
  • 公共経営研究科修士論文(政策提言論文
  • 基于学习风格的英语学习多媒体课件包
  • 后殖民时期印度英语诗歌管窥
  • 汉语互动致使句的句法生成
  • 笔译价格
  • 携帯TV電話の活用
  • 英語学習におけるノートテイキング方略
  • 強化学習と決定木によるエージェント
  • エージェントの行動様式の学習法
  • 学習エージェントとは
  • 強化学習と決定木学習による汎用エージ
  • 講演概要の書き方
  • 对学生英语上下义语言知识与写作技能的
  •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及其翻译
  • 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建构主义理论指导
  • 国内影片片名翻译研究综观及现状
  • 平成13年度経済情報学科特殊研究
  • Comparison of curr
  • 英文论文任务书
  • This project is to
  • the comparison of
  • デジタルペンとRFIDタグを活用した
  • 無資格者無免許・対策関
  • 創刊の辞―医療社会学の通常科学化をめ
  • gastric cancer:ade
  • 揭示政治语篇蕴涵的意识形态
  • 试论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可行性
  • 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交际化
  • 翻译认知论
  • 读高桥多佳子的《相似形》
  • 以英若诚对“Death of A S
  • 论沈宝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 论语域与文学作品中人物会话的翻译
  • 浅析翻译活动中的文化失衡
  • 谈《傲慢与偏见》的语言艺术
  • 论语言结构差异对翻译实效性的影响
  • 英语传递小句的认知诠释
  • 英语阅读输入的四大误区
  • 在语言选择中构建社会身份
  • 私たちが見た、障害者雇用の今。
  • 震災復興の経済分析
  • 研究面からみた大学の生産性
  • 喫煙行動の経済分析
  • 起業の経済分析
  • 高圧力の科学と技術の最近の進歩
  • 「観光立国」の実現に向けて
  • 資源としてのマグロと日本の動向
  • 揚湯試験結果の概要温泉水の水質の概要
  • 計量史研究執筆要綱 
  • 日中友好中国大学生日本語科卒業論文
  • 제 7 장
  • 전자&
  • 現代國民論、現代皇室論
  • 記紀批判—官人述作論、天皇宗家論
  • 津田的中國觀與亞洲觀
  • 津田思想的形成
  • 反思台灣與中國的津田左右吉研究
  • 遠隔講義 e-learning
  • 和文タイトルは17ポイント,センタリ
  • Design And Impleme
  • Near-surface mount
  • 중국 &
  • 韩国泡菜文化和中国的咸菜文化
  • 무한&#
  • 수시 2
  • 韩流流向世界
  • 무설&#
  • 要想学好韩语首先得学好汉语
  • 사망&#
  • Expression and Bio
  • Increased Nuclear
  • 论女性主义翻译观
  • 健康食品の有効性
  • 日语的敬语表现与日本人的敬语意识
  • 日语拒否的特点及表达
  • Solve World’s Prob
  • 韩汉反身代词“??”和“自己”的对比
  • 韩汉量词句法语义功能对比
  • 浅析日语中的省略现象
  • 浅谈日语中片假名的应用
  • 土木学会論文集の完全版下印刷用和文原
  • 英语语调重音研究综述
  • 英汉语言结构的差异与翻译
  • 平等化政策の現状と課題
  • 日本陸軍航空史航空特攻
  • 商务日语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选题范围
  • 家庭内暴力の現象について
  • 敬语使用中的禁忌
  • Treatment of high
  • On product quality
  • Functional safety
  • TIDEBROOK MARITIME
  • 日文键盘的输入方法
  • 高职高专英语课堂中的提问策略
  • 对高校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和正确性的思
  • 二语习得中的文化错误分析及对策探讨
  • 高职英语专业阅读课堂教学氛围的优化对
  • 趣谈英语中的比喻
  • 浅析提高日语国际能力考试听力成绩的对
  • 外语语音偏误认知心理分析
  • 读格林童话《小精灵》有感
  • “新世纪”版高中英语新课教学导入方法
  • 初探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模式与教学的实证
  • 中加大学生拒绝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
  • 目的论与翻译失误研究—珠海市旅游景点
  • 对学生英语上下义语言知识与写作技能的
  • 英语水平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语言学习策
  •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 中学教师自主学习角色的一项实证研究
  • 叶维廉后期比较文学思想和中诗英译的传
  • 钟玲中诗英译的传递研究和传递实践述评
  • 建构主义和高校德育
  • 论习语的词法地位
  • 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欣赏
  • 从奢侈品消费看王尔德及其唯美主义
  • 论隐喻的逆向性
  • 企盼和谐的两性关系——以劳伦斯小说《
  •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大学英语教学
  • 试论《三四郎》的三维世界
  • 李渔的小说批评与曲亭马琴的读本作品
  • 浅谈中国英语的表现特征及存在意义
  • 湖南常德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师资发展状况
  • 海明威的《向瑞士致敬》和菲茨杰拉德
  • 围绕课文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 指称晦暗性现象透析
  • 西部地区中学生英语阅读习惯调查
  • 论隐喻的逆向性
  • 认知体验与翻译
  • 试析英诗汉译中的创造性
  • 言语交际中模糊语浅议
  • 认知体验与翻译
  • 关于翻译中的词汇空缺现象及翻译对策
  • 从互文性视角解读《红楼梦》两译本宗教
  • 从目的论看中英动物文化词喻体意象的翻
  • 高校英语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 高校体艺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与动机的研
  •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及“指导性
  • 从接受美学看文学翻译的纯语言观
  • 《红楼梦》两种英译本中服饰内容的翻译
  • 法语对英语的影响
  • 影响中美抱怨实施策略的情景因素分析
  • 代写需求表
  • 跨文化交际中称赞语的特点及语言表达模
  • 实现文化教育主导外语教育之研究
  • 试论读者变量对英语阅读的影响
  • 从文化的角度看英语词汇中的性别歧视现
  • 合作原则在外贸函电翻译中的运用
  • Default 词义探悉
  • 从图示理论看英汉翻译中的误译
  • 许国璋等外语界老前辈所接受的双语教学
  • “provide” 和 “suppl
  • 由英汉句法对比看长句翻译中的词序处理
  • 1000名富翁的13条致富秘诀中英对
  • 英语中18大激励人心的谚语中英对照
  • 反省女性自身 寻求两性和谐---评
  • 浅析翻译中的“信”
  • 集体迫害范式解读《阿里》
  •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美学批评角度解读《
  • 福柯的话语权及规范化理论解读《最蓝的
  • 播客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如何在山区中等专业学校英语课堂实施分
  • 奈达与格特翻译理论比较研究
  • 语篇内外的衔接与连贯
  • Economic globaliza
  •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翻译中不同思维模式
  • 英语新闻语篇汉译过程中衔接手段的转换
  • 对易卜生戏剧创作转向的阐释
  • 动词GO语义延伸的认知研究
  • 反思型教师—我国外语教师发展的有效途
  • 输入与输出在词汇学习中的动态统一关系
  • 教育实践指导双方身份认同批判性分析
  • 中英商务文本翻译异化和归化的抉择理据
  • 从艺术结构看《呼啸山庄》
  • 从儒家术语“仁”的翻译论意义的播撒
  • 论隐喻与明喻的异同及其在教学中的启示
  • 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信息在英汉学习型词典
  • 论森欧外的历史小说
  • 翻译认知论 ——翻译行为本质管窥
  • 中美语文教材设计思路的比较
  • 美国写作训练的特点及思考
  • UP语义伸延的认知视角
  • 成功的关键-The Key to S
  • 杨利伟-Yang Liwei
  • 武汉一个美丽的城市
  • 对儿童来说互联网是危险的?
  • 跨文化交际教学策略与法语教学
  • 试论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可行性-
  • 论沈宝基的翻译理论与实践
  • 翻译认知论——翻译行为本质管窥
  • 母爱的虚像 ——读高桥多佳子的《相似
  • 浅析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 中国の株価動向分析
  • 日语拒否的特点及表达
  • 日语的敬语表现与日本人的敬语意识
  • 浅析日语中的省略现象
  • 浅谈日语中片假名的应用
  • 浅谈日语敬语的运用法
  • 浅谈日语会话能力的提高
  • ^论日语中的年轻人用语
  • 敬语使用中的禁忌
  • 关于日语中的简略化表达
  • 关于日语的委婉表达
  • The Wonderful Stru
  • Of Love(论爱情)
  • SONY Computer/Notb
  • 从加拿大汉语教学现状看海外汉语教学
  • MLA格式简要规范
  • 浅析翻译类学生理解下的招聘广告
  • 日本大学排名
  • 虎头虎脑
  • 杰克逊涉嫌猥亵男童案首次庭审
  • Throughout his car
  • June 19,1997: Vict
  • 今天你睡了“美容觉”吗?
  • [双语]荷兰橙色统治看台 荷兰球员统
  • Father's Day(异趣父亲节
  • 百佳电影台词排行前25名
  • June 9,1983: Thatc
  • June 8, 1968: Robe
  • 60 players mark bi
  • June 6, 1984: Indi
  • 日本の専門家が漁業資源を警告するのは
  • オーストリア巴馬は模範的な公民に日本
  • 日本のメディアは朝鮮があるいは核実験
  • 世界のバレーボールの日本の32年の始
  • 日本の国債は滑り降りて、取引員と短い
  • 广州紧急“清剿”果子狸
  • 美国“勇气”号登陆火星
  • 第30届冰灯节哈尔滨开幕
  • 美国士兵成为时代周刊2003年度人物
  • BIRD flu fears hav
  • 中国チベット文化週間はマドリードで開
  • 中国チベット文化週間はマドリードで開
  • 中国の重陽の文化の発祥地──河南省西
  • シティバンク:日本の国債は中国の中央
  • イギリスは間もなく中国にブタ肉を輸出
  • 古いものと新しい中国センター姚明の失
  • 中国の陝西は旅行して推薦ӥ
  • 中国の電子は再度元手を割って中国の有